国籍作为一种身份认同,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概念之一。不过,你知道吗?早在中国古代,就有了类似于国籍的概念。
据史书记载,早在春秋战国时期,周边各诸侯国之间已经形成了“仇敌为商、朋友为贾”的地方性格,彼此往来须有身份凭证。
到了东汉时期,国籍作为身份认同的概念已经比较成熟。这个时期的汉族人通行“乡里制度”,即每人需登记自己的籍贯(祖籍所在地),在外地落户要向所在地乡里报到,方能办理落户手续。同时,外国来华的商人、胡戎、南蛮等也需“立籍启奏”,得到批准方可入境。
种种迹象表明,早期中国人就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身份认证系统,这套身份认证虽然没有现今国籍制度中那么精细、严密,但也是国家对人员流动和身份认同的管理手段。